內容:
根據國際阿茲海默氏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研究調查顯示,2015年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已達4,680萬人,平均每年新增990萬人,相當於每3秒鐘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而綜合衛生福利部於民國100年委託臺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及內政部106年12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臺灣地區於民國106年12月65歲以上失智人口有259,013人,若含65歲以下失智者人口,推估民國106年12月臺灣地區失智人口共271,642人,佔全國總人口1.15%,亦即臺灣地區每100人中即有1人是失智者,而臺北市107年之失智老人人口推估達3萬5,425人。為因應失智人口成長之速度驚人和耗費之龐大資源,WHO已呼籲各國應立即採取相關失智症照顧政策,如推動失智友善社會、將失智症列為國家公共衛生和社會照護的優先議題、增進社會大眾與專業人員對失智症的認知與態度、於醫療及社會體系投入經費改善失智患者及其照顧者之服務、失智症列為公共衛生之優先研究議題。本府於100年創全國之先,以跨局處合作模式,整合社政、衛政、民政、警消、教育、照管中心、心理衛生中心等局處相關資源,並連結民間單位,以公共衛生四段七級預防概念為架構,提出2大具體策略:
(一)失智症照護策略:包含擴大宣導、全面篩檢、確診、個案追蹤管理及個案照護管理。
(二)精進作為:包含人才培訓及開發資源等。
本照護網絡將以個案為中心之服務模式,由局處暨所屬單位主動提供實體資源之連結與使用,此外,亦透過資訊服務網,以網路無國界之特性,擴大宣導本市失智症整合性照護服務,以讓本市市民對失智症有更多認知,並可隨時掌握瞭解失智症相關資訊與資源。
為使長者與家屬受到周延與在地化連續性的照顧,並得到應有的生活品質與尊嚴。透過四段七級之預防宗旨:早期預防、早期診斷、早期資源介入,期以延緩失智長者病情,並降低照顧者壓力,以建置一個失智症的友善社區。
圖示意像:
內容:
本照護網絡主要是提供失智症個案及家屬具連續性的照護服務,期以公共衛生四段七級預防架構為理念,從衛教宣導、篩檢與發現、醫療確診、支持活化活動到各類照顧服務及安寧療護等多階段模式資源的挹注,使相關資源及早介入,協助失智症個案與家屬,藉以減緩患者病情與提升生活品質與尊嚴,並完善本市全人多模式的失智症照護服務網。
落實失智症宣導及全面篩檢服務,達到早期診斷、早期介入的目標。
建構多元連續之失智症照顧模式,延緩失智症病情發展。
提升失智症個案照顧服務生活品質。
2007年本府衛生局推動「輕、中度失智症樂齡音樂活動」。
2009年本府衛生局推動「輕、中度失智症社區照護網絡模式」。
2011年本府衛生局邀集社會局、警察局、消防局、教育局及民間團體,召開「臺北市失智老人服務機制工作小組聯繫會」,是年並共同策劃推動整合型多模式之「臺北市失智症社區照護網絡」
2011年失智症篩檢工具討論會議,確認本市統一篩檢工具,使用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
2012年建置臺北市失智症個案管理系統及資訊服務網。
建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為單一通報窗口。
建立本市確診醫院失智症單一服務窗口。
於長期照顧委員會下設失智症工作小組。
臺北市政府失智照護工作小組各局處分工事項一覽表
101年6月18日訂定
103年10月17日第1次修訂
104年8月24日第2次核定
單位 | 主責業務 | 協辦業務 | |
衛生局 | 長期照護科 |
|
|
健康管理科 |
|
| |
12區健康服務中心 |
|
| |
臺北市照顧管理中心 |
|
| |
心理衛生科 |
|
|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仁愛院區、和平院區、陽明院區、中興院區) |
|
| |
社會局 | 老人福利科 |
|
|
身心障礙科 |
|
| |
警察局 |
|
| |
教育局 |
|
| |
民政局 |
|
| |
消防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