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士林區] 社區(Search)智囊團,「五動」士林城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975bc5d9-b93a-4658-b3b8-a41dc807a518.jpg


緣起

       臺北市正式成為六都中第一個超高齡直轄市,每5人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長者,人口快速老化,失智人口亦隨之增加。衛福部最新公布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65歲以上失症盛行率為7.99%。截至113年9月,士林區65歲以上人口數為6萬3,270人,失智推估人口數為5,055人,然士林區領有殘障手冊之失智症個案僅有1,032人,顯示約有4,023位失智症個案,尚未被發現。而確診失智者,有9成居住在社區中,多由家庭照顧。

  盤點現今有限之失智照顧機構與服務資源,人力資源不足問題,將因人口結構日益老化與生育率逐步下降的事實更形雪上加霜,如何能夠有效早期診斷及時介入、穩定家庭與機構照顧人力、著重賦能並提升照顧品質,需要多管齊下建置失智症全人照顧服務網路。


 

推動小組

       結合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委員會,跨單位合作及資源整合,並將失智友善組織成長率納入臺北市士林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指標之一,優先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圖1) 。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df641b68-3fb6-4746-838d-8dacf46f3332.jpg

圖1、結合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委員會,共同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我們怎麼推動?做了什麼?

一、推動策略

推動策略

   依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願景目標及運用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等4大元素,訂定以下五大行動方案,以打造士林區失智友善社區。

(一)走動:透過多元管道,如透過鄰里活動設置攤位、社區跑馬燈、社區篩檢等辦理失智症宣導,以提升居民失智症識能及發掘疑似失智個案。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c33783c2-07bc-4df9-8767-15e31fea43cc.jpg


(二)互動:到各場域、社區商家或組織,辦理失智友善課程,招募失智友善天使與組織,並針對各領域員工、志工進行進階培訓。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10934860-62b0-4832-91c5-7d17eebbd3ac.jpg


(三)連動:由本中心擔任溝通橋樑與資源盤點,媒合社區資源,從失智預防、早期篩檢、資源介入、長期照護與失智症家庭支持關懷,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安心網絡。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4c842328-b0b9-4fc2-9aaf-20d62b26bcd4.jpg

圖8、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安心網絡


(四)腦動:與物理治療師、失智症個案管理師共同設計居家至社區的失智照護系列課程,協同在地特色場域辦理「士林社區(Search)好所在」活動。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933924ef-66e3-45b0-ba06-8c0d66603bee.jpg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c4d50b47-6f89-4aff-98bb-63ceb62f723c.jpg

(五)感動:整合社區資源,發揮鄰里互助與關懷精神,提供失智症家庭支持與關懷。

/001/Upload/694/relpic/46167/122666/4c035a34-be47-4d23-8ca7-67921ba5f6e9.jpg


二、推動成果

(一) 社會環境

1.招募失智友善組織及天使

(1)由區長擔任領頭羊,帶領里長及志工夥伴們共同宣誓,打造失智友善社區,109-113年已招募86家失智友善組織及2,451位失智友善天使。

(2)失智友善組織2.0: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為例:

A.針對館內員工與志工辦理認識失智症暨STE2P溝通技巧課程,共參與90人次,並招募成為失智友善天使。

B.依據館內環境與特色,協助發展失智照護活動,教導以圖卡輔助教學,讓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可清楚理解。

C.辦理活動過程,觀察員工與志工可善用STE2P溝通技巧,建立良好互動,營造失智友善氛圍。


2.失智症初篩及轉介

以多元方式,針對社區65歲以上長者做失智症AD8篩檢,並協助轉介疑似個案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113年截至9月共篩檢2,427人,68位轉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計有35位確診),確診率達51.47%,以達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


3.失智症照顧者支持與關懷

(1) 結合葉拓DIY與運動介入對失智症照顧者之照顧負荷及情緒之成效:發現照顧者自覺心情量表平均分數前後測有顯著差異;有93.3%的照顧者覺得運動介入措施對減輕照顧負荷非常有幫助。

(2) 社區公園運動社會處方對失智症長者及照顧者福祉效益初探:帶領失智症家庭到社區公園運動,應用公園三元素發現參與者的福祉感受皆為良好。

(3) 結合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於112年進行失智症照顧者照顧負荷調查,與110年比較發現照顧壓力負荷明顯減輕。

(4) 結合馬偕醫院台北社區醫學中心辦理 1場照顧者座談會,隨時掌握照顧者需求。

(5) 結合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辦理「安心健老,這樣伴」照顧者系列課程,包含失智照護技巧與照顧者舒壓等6堂課程,共參與82人次。


4.結合各專業發展特色課程:結合物理治療師、失智症個案管理師共同設計居家至社區的失智照護系列課程,偕同在地特色場域(美崙公園、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共辦理12週課程,每週1堂,總計394人次參加,出席率達82% 。


(二) 物理環境

1.邀請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陳筠靜秘書長及李會珍前副秘書長,辦理社區及職場失智友善議題課程,並輔導如何營造失智友善空間及環境。

2.社區辦理失智症者健康促進活動場地,選擇光線充足、出、入口有無障礙坡道及便利的社區活動場所 。

3.本中心擔任領頭羊於110年起陸續改善1樓服務臺為民服務空間、新設健康小棧、無障礙坡道(坡道止滑條、服務鈴)、地板顏色及二樓浴廁間,以提供失智長輩安全及友善的上課環境 。


感動故事

一、63歲的林太太,平時需照顧失智症者及其他家人,同時面臨自身健康亮起紅燈之雙重壓力下,鮮少參與社交活動,又礙於罹患失智症的先生抗拒社交活動,故本中心護理師運用失智症溝通技巧STE2P,語氣輕快的問候個案,耐心傾聽其想法,慢慢引導走出戶外,促成個案願意與林太太共同參加本中心失智防治課程,除了學習照顧技巧,也學會紓壓方式,如圖17。經過12週的課程,林太太的照顧壓力負荷自47分降至28分。


二、 80歲的廖爺爺,首次參加樂齡團體課程,家人表示爺爺對於「失智症」一詞十分排斥,每次上課都必須花費許多心力。但翻閱爺爺的課程心情手札,除了記錄爺爺認真參與的模樣,亦融入與孫子女的生活紀錄(圖18)。藉由手札撰寫,讓家人懂得如何在日常陪伴與鼓勵爺爺,留下精彩生活回憶。爺爺在心得分享中說到:「活到老,學到老,已經70快80歲,看到這裡很多大哥大姐身體健康大家坐在這裡,大家快快樂樂,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


修正及永續發展

為推動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中的願景目標,調整推動內容如下:

一、建立失智照護一條龍服務模式:結合社區活動辦理極早期失智症篩檢,發掘社區隱藏個案,疑似個案予以轉介追蹤,並接軌長照服務,建立本區失智症社區式照護服務模式。

二、提升民眾識能培力社區 :多元行銷提升民眾關注,結合社區各場域宣導,落實失智友善「暖心4部曲~看、問、留、撥」以提升社區及民眾識能,培力在地志工,形成社區守護網絡。

三、妥善運用社區資產:透過跨單位推動平臺合作,持續整合社區資源,兼顧各次分區發展。


  未來將持續推動五動方案,提升個人、鄰里和組織的識能與友善態度,協助在地商家設計與發展多樣化失智創新活動,填補失智、社區據點與長照資源缺口,增進失智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與多元性,使失智症家庭更容易且願意走入社區,減輕家庭照顧者負擔與壓力,實踐在地安心、開心與健康老化的目標。


資料提供:臺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