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區] 攜手鄰里 智同道合 守護高齡 樂活安居

社區背景說明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他們隨著年齡增長出現輕微失智症狀時,只要能多一點愛心、耐心與關懷,就能讓所有長輩及失智症者在社區更自在、安全的生活。
依據衛生福利部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調查,以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8%做推估,2025年9月臺北市文山區65歲以上人口數共5萬5,717人,而失智症人口粗估約為4,457人,失智症議題已經成為臺灣高齡化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
罹患失智症的長者大多數仍居住在社區中,文山區以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以失智症者及家屬為中心發展生活圈,建立更多的支持網絡和社區資源,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讓失智症者及家庭照顧者能在友善且熟悉的社區,有尊嚴、安全、自主、平等、幸福終老。
推動策略及內容
一、 文山區自2007年起推動安全社區營造,由「臺北市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依據國際安全社區七大準則,號召公私夥伴共同建構安全社區,主動發掘並改善社區環境中的安全問題,推動各項促進安全方案,發展出符合在地特色的安全社區網,多次獲得國際安全社區認證中心(ISCCC)認證,成為「安全社區」的典範,這也是文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重要基石。
二、 文山區以「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為組織平臺,成立安全社區、高齡暨失智友善、健康城市三合一推動小組,結合產官學民跨域合作,擬定方針,建構長者友善安全的支持環境,推動長者健康促進行動方案。

三、為了打造在地綿密失智社區照護網絡,首先進行在地特性及民眾需求評估,盤點在地資源整合公私資源,以建構高齡暨失智友善社區「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友善環境」為最重要核心價值,涵蓋「食、醫、住、行、育、樂」面向,全方位提供長輩社區中生活所需,共同打造守護高齡、樂活安居生活環境。

四、啟動鷹眼計畫,遍佈鷹雄,守護高齡
文山區區長號召43里長、鄰長及巡守隊,共同宣誓加入失智友善鷹雄,透過43里鷹雄們帶領下,讓里民學習辨識失智症症狀,於共餐據點協助推廣「健口操」,攜手鄰里「量六力、護健康」,形成社區互助的行動力量,預防及延緩長者衰弱、失能及失智。

五、文山首創山林處方箋_三貓療癒步道
藉由產官學民跨域合作,串聯文山區在地資源「貓纜、貓空、動物園(貓熊)」,結合專業設計4條療癒步道,融合動態、心靈、療癒與紓壓活動內容,以走入自然環境的方式,延伸與社會和人際的互動,協助健康或亞健康長者、失智症者,走出戶外、增加社會參與,延緩老化。

六、 「銀」養保「胃」戰~攜手「銀」健康
以「文山安全社區暨健康城市促進會」為平臺,凝聚長者營養重要共識,邀請滬江高中委外廚房,加入「供餐營養友善店家」,輔導供膳人員具備設計及烹調適合長者飲食知識及技能,提供質地柔軟,菜色顏色豐富多樣化,均衡營養,色香味俱全之健康餐盒。主要提供社區中60歲以上低收、中低收弱族群長者客製化餐盒。

七、銀齡舞台:共創樂齡故事
藉由專業指導和活動設計,讓長者透過說故事及對話,走進社區/校園,面對年輕族群,除了提升長者自信心及心靈滿足,也讓長者在說故事過程中增進社會參與及促進代間共融。結合東南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將戲劇創作帶入文山社區,透過探索與表演,幫助長者釋放情緒、提升心理韌性、活化腦力,並由青年助教協作,推動青銀共學。

八、心盛舒活計畫(含健走及心靈療癒)
結合師範大學『心盛舒活專案』,以科學實證『三貓處方箋』療癒成效。培訓貓空茶農與商家成為『心盛舒活』療癒嚮導,促進地方繁榮,共創三贏

九、輔導首座高齡暨失智友善動物園
邀請高齡及失智專家至臺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實地環境勘查輔導,以「台灣動物區」及「兒童動物區」優先,逐步建置完善失智友善社區。

十、成立「照顧者知音小站」,紓解失智照顧者壓力
結合北市聯醫全觀心理中心成立照顧者支持團體「知音小站」,定期提供照顧者間互助支持,分享照顧心得、紓緩照顧壓力。

十一、活動課程多元化,『橘青春』讓青春不打烊
1.『橘好玩』Aloha 一起來搖擺~夏威夷草裙舞
透過夏威夷草裙舞的節奏與律動,強化核心協調、促進身心健康。溫和舞步適合長者,搭配表演與服裝體驗,展現自信與活力!
2.『橘好拍』一起來學拍照+3C!數位生活記錄不老青春
專業攝影老師帶長輩認識構圖、光線與攝影美學,啟發觀察力與創意,讓思考更靈活、腦力更活躍。同時學習手機與平板拍照、修圖、分享作品,展現自信與創意!
3.『橘好靓』中秋幸福義剪,香醇時光
在中秋團圓的節慶裡,邀請專業美髮師與咖啡夥伴,一同為獨居與樂齡長者剪出幸福新髮型。讓香醇咖啡的溫暖與剪髮服務的貼心,陪伴長者度過一個充滿關懷與笑容的中秋佳節。

十二、搭配國際失智月,結合失智咖啡館,推廣失智友善議題
結合樸樹咖啡及勝利廚房,打造失智症照顧咖啡館,邀請失智症長者與照顧者透過簡單的手作司康,一起感受麵粉香氣、揉麵觸感,讓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紓解壓力,享受片刻放鬆。

感動故事
一、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科失智共同照護中心 周欣柔個管師
王伯伯起初常因小事煩躁、易怒,漸漸連日常工作都無法應付。當萬芳醫院神經科確診為失智症時,他開始迷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出現幻覺,照顧的壓力讓妻子幾近崩潰。在萬芳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的協助下,王伯伯開始參與社區課程,延緩退化;妻子也獲得照顧者支持,能暫時喘息、整理心情。雖然失智症是一場漫長而無聲的抗戰,但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如同溫暖的港灣,給予專業的支持與安心的依靠,讓王伯伯和妻子在這條路上,不再孤單。
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文山職能工作坊 高芷羚職能治療師
吳阿姨是位極輕度失智的長輩。剛開始來據點時仍在工作,活動顯得較為拘謹,因與同學不熟而缺乏參與意願。後來在家屬陪同上課的幾次互動中,阿姨逐漸熟悉老師與同學,慢慢融入團體。中途雖因身體狀況休息一段時間,但康復後仍持續回到據點參與課程。如今退休後,每次上課都笑容滿面,樂於與大家互動,展現積極參與的生活態度。
三、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財團法人恆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受託經營臺北市文山老人服務中心陳宜品社工
70歲的鄭伯伯是一位輕度失智的長輩,自今年3月起每週固定前來據點上課4天。起初,他在課堂中與同學互動良好,但自8月起,伯伯的精神狀況出現變化,逐漸不願外出上課。太太因日夜照顧伯伯,作息顛倒,身心俱疲。
為了支持失智長者與照顧者,據點與健康服務中心於9月20日合辦「咖啡館手作烘焙日」活動,帶領家屬一起體驗手作司康,並由職能治療師教導簡單的陪伴技巧,讓照顧過程更具趣味與溫度。
社工邀請鄭伯伯夫妻參加,據點長者們熱情關心與鼓勵,伯伯重現笑容,與太太合作烘焙並開心合影,留下美好回憶。近日太太來電分享,伯伯主動表示想再回據點上課,據點同仁都感到由衷的喜悅與感動。
四、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財團法人佳醫健康基金會 宋郁柔站長
高齡且行動不便的何奶奶,只聽得懂台語,剛開始來到據點,既焦慮又缺乏自信,對陌生環境充滿不安。每次活動,她都小心翼翼,害怕自己給大家添麻煩。然而,在女兒一次次的陪伴及老師的鼓勵下,她慢慢打開心門,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從最初僅在輪椅上旁觀,到現在能夠在運動課程中努力站起來參與,在活動遊戲中也越來越自在。從瘦弱、氣色不佳,到如今雙腿逐漸有了力量,整個人看起來更健康有活力。她的轉變,不僅讓身邊的人由衷感到欣喜,也讓大家感受到陪伴與鼓勵的力量,能點亮一個人的生活。
修正及永續發展
一、增加社區失智識能,持續連結社區在地資源,公私協力,營造失智友善社區環境。
二、啟動跨域關注社區失智長者建立健康自立生活的支持網絡,建立失智長者與社區的多元關係強度。
三、持續訓練社區志工發掘周邊疑似個案,轉介失智共照中心或醫院。
四、強化社區資源間的連結,增加對社區失智長者與家屬服務的寬度與深度。
資料提供: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

![我的E政府 [另開新視窗]](/images/egov.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