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區] 樂齡友善 宜居松山
社區背景說明
臺北市松山區已邁入超高齡社區,隨著人口結構變遷,失智症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為提升失智者的生活品質,社區積極營造友善、安全的生活環境,透過設置關懷據點、舉辦認知促進活動、提供照顧資源與專業支持,幫助長者維持日常功能與自信。社區也推動鄰里互助機制與失智教育,提升居民的認識與包容,營造理解、尊重與溫暖共融的氛圍,讓失智者在熟悉的生活場域中感受到尊嚴與安心,共同打造一個適老又宜居的幸福社區。
推動策略及內容
結合產、官、學、民等單位成立「臺北市松山健康促進協會」(簡稱健促會),在區長及產官學民各單位大力支持下,透過健促會建立跨單位合作平台,鏈結健促會會員、民政里鄰系統及社區夥伴,成立「健康促進暨高齡友善小組」,建立跨單位合作平台與聯繫窗口,討論合作模式及推動執行方案,另邀請外部專家輔導,滾動修正推動策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宜居松山的城市。
一、友善居民
• 將失智友善識能納入同仁、志工年度訓練,強化推廣人員識能。
• 運用影片、社群媒體、跑馬燈等多元管道宣導,提升民眾失智症相關識能。
• 邀請里長宣導並分享失智友善技巧及經驗,招募失智友善天使參與服務行列。
• 結合學校、市場、職場等場域推廣失智友善理念,擴大失智友善觸角。
![]() |
安平里里長擔任失智友善社區宣講人 |
二、友善組織
• 推動社區組織、商店及職場簽署失智友善組織認同卡,共推失智友善社區。
• 提供宣導單張、海報予失智友善組織張貼,合作辦理失智友善課程,招募失智友善天使,推展「看、問、留、撥」失智友善行動。
• 結合宗教團體(慈祐宮、台北府城隍廟等)、市場及醫療等資源,辦理失智友善課程與宣導,共建失智友善社區。
![]() | ![]() |
介壽里認識失智症講座暨失智友善天使招募 | 辦理銀行認識失智症講座簽署失智友善天使認同卡 |
三、友善參與
• 辦理「失智樂齡照護活動」、「主要照顧者及家屬講座」,提供互動學習機會與照護經驗分享之喘息平台。
• 整合篩檢、就醫、長照及學習等資源,打造一條龍客製化服務。
• 在校園辦理失智症防治種子培訓,培養教職員工成為推動失智友善策略的關鍵力量,推動失智友善的校園。
![]() | ![]() |
結合松山國小辦理暑期夏令營 | 照顧者講座 |
![]() | ![]() |
里鄰長研習認識失智症講座 | 失智師培講座(松山國小) |
四、友善環境
• 以「時光廊道」概念,結合慈祐宮、饒河夜市、松山戲院等懷舊場景,營造銀髮樂齡氛圍,長者在此話當年、聊舊電影與兒時回憶,增進互動與情感連結。
• 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繪製松山區失智友善地圖,包括松山慈祐宮、彩虹橋、台北偶戲館等特色景點,民眾透過地圖認識支持資源,讓社區成為更溫暖、更能陪伴失智者安心生活的友善環境。
![]() | ![]() |
安平里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段表揚 | 中華里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段表揚 |
感動的故事
一、歌聲喚起記憶:93歲奶奶的眼淚
在一次失智樂齡照護課程中,播放了早期台灣歌曲,93歲的張奶奶聽到熟悉旋律,眼眶泛紅,跟著輕聲哼唱。她輕聲地說:「這是我小學會的歌。」說著說著,眼淚滑落臉頰。原本記憶模糊的她,竟在音樂中找回過去的片段。更為她開啟記憶與情感的大門。
二、家屬回饋—駱媽媽之女
82歲的徐奶奶,家人說她以前很少出門,更不愛參加群體活動。但自從參加老幼共學的樂齡課程後,她開始主動早起,還會穿戴整齊等家人送她來。從剛開始的靦腆,到後來課堂上和同學聊天,與小朋友互動,她的笑容越來越多,整個人也變得有活力。徐奶奶告訴我們:「期待每個星期三來跟小朋友及大朋友一起上課,很好玩。」老幼共學促進世代共融,貼近彼此的心。
修正及永續發展
以永續營造失智友善社區777為目標,藉由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及友善環境四大面向積極佈建失智友善社區支持性網絡,另進行社區失智友善資產盤點並鏈結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宣導、提升識能、失智症篩檢率,落實疑似個案轉介(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及確診者與照顧者服務,並建立本區失智症長者與主要照顧者的社區式照護服務模式,以期「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守護社區長者平安」。
資料提供:臺北市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