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松山區] 樂齡友善 宜居松山

[松山區] 樂齡友善 宜居松山


 

緣起

      臺北市松山區已是超高齡社會,截至111底65歲以上人口已占全區人口22.01%。隨著人口老化,失智人口明顯增加,呼應衛生福利部失智症政策綱領2.0之願景,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以下稱本中心)積極打造一個預防及延緩失智的友善社會,期待提升失智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使其獲得所需的照護與支持,且能有尊嚴、受尊重、自主及平等地發揮他們的潛能。

      有鑑於此,本中心自97年起集結產、官、學、民、研、媒等單位的力量,攜手合作,積極推動各項失智友善行動,辦理多元失智症宣導、及早期失智症篩檢、異常個案轉介、「社區輕、中度失智症長者樂齡照護活動」及「主要照顧者支持團體」課程,更與醫院合作提供一條龍的友善服務,朝向台灣失智友善777的目標逐步前進。


 

推動小組

       現今的松山區正面臨著新舊時代交替,居民、環境、產業、經濟、人文印象等多元轉型的關鍵階段,故本中心於108年結合地方熱心人士成立的臺北市松山健康促進協會,由區長帶領里長、民意代表及社區夥伴共同宣誓,啟動松山區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元年,並於108及109年廣邀產、官、學、民、研界共同參與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成果論壇,齊力為松山區失智友善社區塑形。除持續於個人、家庭、社區、學校、職場等散播失智友善氛圍外,今(112)年更結合在地資源打造失智友善市場,強化在地失智照護網絡,建構失智友善社區、宜居松山的城市。



 

我們怎麼推動?做了什麼?

一、友善居民

1.實體、線上學習倆相好

       將失智友善公共識能課程納入同仁、合作夥伴及志工年度訓練重點,除實體教育訓練外亦提供臺北e大數位學習網最新之「失智友善社區」相關課程供線上學習,強化推廣人員識能。

2.接地氣多元宣導

       製作日常可用的失智宣導品(原子筆及餐墊),於里辦公室、職場、關懷據點、樂齡學習中心等場域發放,並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運用該單位製作之失智影片,於免費通訊軟體、臉書、官網、社區電視牆及辦理社區健康促進活動等進行播放,並於鄰里及市場跑馬燈進行失智宣導,多元管道提升民眾失智症相關識能。


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FB


3.最佳宣講「放送頭」

       邀請里長宣導並分享技巧失智友善及經驗,招募失智友善天使參與服務行列。

最佳宣講「放送頭」


4.扎根行動

       結合轄區內各學校(國小、高中職等)、據點、市場及職場等辦理失智友善宣導,招募失智友善天使,擴大失智友善觸角。


扎根行動



二、友善組織

1.串聯失智友善氛圍

       積極推動失智友善識能外,持續游說社區中組織、商店、職場等簽署失智友善組織認同卡,截至目前共計57單位參與,共推失智友善社區。

2.發散失智友善行動

       提供相關宣導單張及海報予社區失智友善組織張貼,合作辦理失智友善課程及宣講等,招募失智友善天使推展「看、問、留、撥」失智友善行動。

3.展現善的力量

       109年推廣宗教友善,邀集慈祐宮、台北府城隍廟、松年長春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宗教團體參與;110年推廣友善市場,在里長、市場處、市場自治會長的關鍵人物的支持下,推動臺北市公有市場中崙市場成為失智友善單位,市場中16家攤商成為失智友善組織及24位相關工作者成為助人的失智友善天使。



三、友善參與

1.支持陪伴走下一哩路

       97年開始辦理「社區輕、中度失智症長者樂齡照護活動」及「主要照顧者支持團體」課程、98年成立「憶難忘家屬支持團體」,提供失智症長者與家屬互動學習機會與照護經驗分享之喘息平台;100年由家屬成員自發拍錄剪輯出「尋找社區座標」的紀錄片,呈現失智症家庭面臨的困境及在有限資源下照顧失智症長者的心路歷程;101年輔導社區團體自組工作坊拍攝製作紀錄片-「失智老人的春天」,將失智症議題擴展至校園與社區,另為提供失智症家庭更多元化社區照護服務,亦結合台北松青扶輪社共同辦理「松青有心樂齡常青〜社區失智症長者樂齡照護活動」,每年提供社區失智長者及照顧者成長團體活動,支持他們走下一哩路。

2.公民參與精進作為

       結合臺北市松山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辦理失智者及照顧座談會,提供失智症者及照顧者表達需求及意見,提供相關單位規劃失智友善社區推動策略參考。

3.一條龍客製化服務

       結合里辦公處、臺安醫院為失智症共照中心、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提供民眾篩檢、就醫、長照服務、失智據點等一條龍服務。



四、友善環境

(以臺北市公有中崙市場為例)

1.臺北市公有中崙市場為居民生活採買及用餐空間,附近有捷運及公車可到達,公共交通便利。

2.結合轄內臺安醫院、中崙市場、吉仁里及本府市場處,召開高齡友善特色場域共識會,邀請專家(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沈明德理事)實地輔導,讓市場可以成為符合高齡友善、失智友善與通用設計之無障礙安全的公共空間。


實地輔導


3.輔導改善內容,包含保持空間光線充足以白燭光為主、營造空間感、標誌符合字體、圖形和符號較大且顏色對比分明,為無眩光或反光設計、強化注意力與定向感、易跌倒牆角處使用保護性裝置、廁所增置扶手設備、於無障礙坡道設置扶手及防滑貼條、提供長者休憩環境。



 

感動的故事

一、家屬回饋—王伯伯之子

       父親在家裡都不說話,可以獨自一人靜靜地坐在客廳一整天,參加失智樂齡活動後他變得不一樣了,會跟一起活動的同學講話,認真參與課程真的太讓我驚訝了。父親年輕時很喜歡拍照,現在會用手機拍照回來跟我們分享,親子間多了很多互動,能參加這樣的課程真好。


家屬回饋—王伯伯之子


二、家屬回饋—卜婆婆之子

       以前曾陪伴媽媽來參加活動,這次看到健康服務中心活動簡章內容,我感到新奇有趣,也因自己有家族病史,自己年齡愈大記憶力變差,因此報名參加活動,和媽媽一起來上課,我覺得課程安排很用心,媽媽去年腦部血管出血後,思考、動作反應變慢、精神不濟,自從參與課程後,精神與活動力較以前有明顯進步,與人對談較有反應,感謝有妳們為我們這一群失智症者及家屬費心。



 

修正及永續發展

       本中心以永續營造失智友善社區777為目標,藉由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及友善環境四大面向積極佈建失智友善社區支持性網絡,另進行社區失智友善資產盤點並鏈結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宣導、提升識能、失智症篩檢率,落實疑似個案轉介(早期診斷、早期介入)及確診者與照顧者服務,並建立本區失智症長者與主要照顧者的社區式照護服務模式,以期「打造失智友善社區、守護社區長者平安」。